实体企业修复到了哪一步?

2015-11-30 21:49 阅读(?)评论(0)

10月14日发行的10年期国债中标利率为2.99%,这是2008年12月以来首次跌破3%,这也是10年期国债利率在时隔7年后重新回到“2”时代。对于当前处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和结构转型任务重的中国经济而言,10年国债利率的这一变化究竟意味什么呢?

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,先来看看今年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变化情况:2014年底,1年期和10年期的国债利率分别为3.26%和3.62%,到了2015年10月14日,1年期和10年期的国债利率分别降至2.41%和2.99%。也就是说,今年以来短期利率的降幅(0.85%)依然超过了长期利率的降幅(0.68%),所以在利率下行的同时,10年国债利率和1年期国债利率的差值则由年初的0.36%升至0.58%。

如何理解这三组数据的变化,是看待10年国债利率重回“2”时代的重要前提。

首先,短期利率的大幅下降与今年以来央行的降息、降准、定向操作有着直接关系,实际上如果观察更短期限的货币市场利率,降幅更是明显隔夜回购和7天回购的利率,这一利率差不多已较上年末下降了两个百分点,相应M2的增速则是由去年底的12.2%回升至13%以上水平,说明资金价格(即利率)和资金供给正在向线性对偶关系的方向回归,要知道在过去的两三年间,在中国这一关系曾一度被打破,以至于让市场产生不小的“中国货币政策是否已经失灵”的困惑。

其次,长期利率开始出现的明显下降,则表明近三年制约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显著的梗阻之一——利率传导机制开始了恢复。此前恰恰是由于短期利率无法及时有效地传导到长期利率。例如,今年二季度,1年国债利率由3.2%快速降至1.65%,而同期10年国债利率不仅没有跟随下降,反而由3.35%升至3.7%,如今10年国债利率重回“2”时代,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向好拐点信号。

第三,而至于为什么长期利率降幅小于短期利率降幅,其中的原因更为复杂一些,但可以得出的一个经验数据判断,即借钱和出钱的双方存在分歧,分歧的背后说到底是预期不一致。例如,经济好的时候,即便是出钱的人高价出钱(长期资金),借钱的人也愿意借,但当经济不好的时候,出钱的人谨慎,借钱的人也谨慎,都更愿意在短期限的资金上做买卖。

有了上面三个解释,再来看看,10年国债重回“2”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?同样也是三点:

首先,长期利率是不是已经见底了?按照中国过去的经验数据,在经济回升之前,首先是资金需求的回升(因为从2013年9月开始,中国的资金需求增速一路下滑至今),这就要求中国长期利率必须出现明显下降,而经验数据显示,10年国债收益率破“3”是个好信号,但显然还不够。

其次,观察今年以来,实体企业的债券发行数据(由于城投债背后有政府的影子,因此笔者在匡算数据时,将其进行了剔除),虽然发行规模仍然在快速增长,至今已累计发行近4万亿元,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3.3万亿元的发行规模,但是在其发债融资额中,差不多80%的资金都用来偿还债务,比重超出去年接近10%,说明实体企业主要还在还债。

第三,观察实体企业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和期限,可以发现虽然融资成本(发行利率)降了不少,但企业新负债的期限却缩短了。例如,今年实体企业发债的平均成本已经由去年6.4%的平均水平降至5%左右,但是平均期限也由2.3年降至2年左右。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至今,除了4万亿结束之后的2011年,由于实体企业要进行债务续接,所以虽然利率上行,但发行期限也被动拉长之外,其余年份基本都是利率下行,拉长期限;利率上行,缩短期限。那为什么今年利率出现如此明显的下降,也就是说资金便宜了,照理来说实体企业应该多借一些便宜资金呀,可为什么实际情况却是,企业缩短了新负债期限,对于相对便宜的长期资金无动于衷呢?

经济下行期,对于实体企业而言,其首要工作,就是保证体检指标尽量正常,不然银行、上下游客户都要怀疑企业的信用资质和经营能力。如果质疑警报不能及时解除,那么一旦有风吹草动和蛛丝马迹,企业将面临断粮的困境。所以在经济下行期内,企业首先要保证自身现金流状况的持续健康,企业开始追求负债最小化或者负债成本最低化。例如,按照到期偿还量和发行利率大致估算的话,截至目前实体企业(统计口径同上)存量债务的利息支出至少已经累计节省了500亿元;而去年虽然企业也是在缩短发行期限,但由于利率的因素,其存量债务的利率支出反而增加了100多亿元,所以去年企业对于降低融资成本的呼声很高。

现在,10年期国债利率的破“3”,显然对于处在经济增速下行期的实体企业而言,对于其改善现金流一定是大好事,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用于扩大经营的融资需求会随之而来。由于在经济下行期,市场参与者对于坏消息是过度敏感的,所以在此环境下,实体企业开展的资产负债表修复,一定是“这里的黎明静悄悄”,而不会“锣鼓喧天”,所以这个过程是漫长的,而按照日本经济学者辜朝明的研究,日本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这一过程,耗时竟然长达15年。


但不管怎么说,企业现金流改善是个好信号。至于企业什么时候扩大经营和投资,这既受宏观当局政策实施的影响,又受经济运行内生诸多因素的影响。现在更为重要的是,对于当前乃至随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的理解需要调整,即结构为先、速度为辅,不急于求成、不丧失信心、不掉以轻心,多一点耐心、少一分焦虑;多一些实策,少一些口号。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5-11-30 22:25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该日志已被搜狐财经博客群录用:http://blog.sohu.com/biz/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